关于《普贤行愿品》释义中的几个分歧

2024-07-17
来源:

ABUIABADGAAgq8PLsgYomoLYoAcwuAg46AI!600x600.gif

  (作者求增居士)在这个时代,我们还能读到《普贤行愿品》。这首先要感恩佛陀,感恩龙树菩萨;感恩公元795年时,南天竺的乌茶国国王;以及中国唐朝的唐德宗皇帝。特别要感恩一千多年前那位才华横溢,精通佛教义理的译者——唐代罽宾国的般若三藏法师。

  《普贤行愿品》要表达的义趣,本来远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。梵文尚且不能达意,何况转换成古汉语。般若三藏法师将中国唐代的汉语表达到了的极致:他用最简单的言词,最有力的韵律,表达了佛教最深密、最博大的义理。——以致于唐贞元十四年(公元798年)二月译毕,至今(公元2024年)已有1226年,但读起来,仍让我们觉得浅显易懂,朗朗上口。

  一千多年以来,一直都有无数精通三藏的法师在演说《普贤行愿品》,利益众生无量。所以,我实在没有资格重新演说一遍。下面仅就演说中常出现的几个歧义点,与大家讨论一下。恳请善知识指正。

   第一个歧义点:在长行文中。“广修供养”部分:“善男子!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所谓如说修行供养,利益众生供养,摄受众生供养,代众生苦供养,勤修善根供养,不舍菩萨业供养,不离菩提心供养。善男子!如前供养无量功德,比法供养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、迦罗分、算分、数分、喻分、优波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”

  “读诵功德”部分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子,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,上妙七宝,及诸人天最胜安乐,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,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,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,相续不断,所得功德;若复有人,闻此愿王,一经于耳,所有功德,比前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优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。”

  请诸善知识细读:

  1)在“广修供养”部分:“前供养”比“法供养”,“百分不及一”。……表达准确。

  2)在“读诵功德”部分:“闻此愿王,一经于耳,所有功德。”比“前功德”,“百分不及一”。……南辕北辙,正好表达反了!

  我做为一介凡夫,相信以译者般若三藏法师的修为,不应该犯这个错误。应该是后世翻印的错误。因为只需稍做修改,义理即归正:“若复有人,闻此愿王,一经于耳,所有功德;前功德比此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优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。”

  第二个歧义点:

  我随一切如来学,修习普贤圆满行。   

  供养过去诸如来,及与现在十方佛,

  未来一切天人师,一切意乐皆圆满。

  我愿普随三世学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

  这里往往会因为断句的错误,而产生释义的错误。

  有释义认为,“供养过去诸如来,及与现在十方佛。”“未来一切天人师,一切意乐皆圆满。”分别做为一个完整句来解释。这会带来两个逻辑错误:

  1)供养过去诸佛,现在诸佛;未来诸佛不供养了。说不过去啊。在寺庙的大雄宝殿里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可是并列供养的。

  2)“一切意乐皆圆满”是“未来诸佛”的“意乐圆满”。这种阐述,在义理上,在前后文关系上,都很唐突。

  正确的释义应该是:

  “我随一切如来学,修习普贤圆满行。”是总述。

  “供养过去诸如来,及与现在十方佛,未来一切天人师。”是一个完整句,表达平等供养三世诸佛。

  “一切意乐皆圆满。”是一个完整句。表达“我”希望(我的)“常随佛学,修普贤行,供养如来……”的一切意乐得到圆满的愿望。

  最后,“我愿普随三世学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”表达“我”“常随佛学”的目标是自己也快速成佛。

  第三个歧义点:

  “于诸惑业及魔境,世间道中得解脱。”这里表达的义理本来很简单直白。但有释义认为:“世间道中得解脱”表达了普贤行愿要入世修行的义理。结合前后文,这句偈颂没有这层意思。

  表达入世修行的,在长行文中“恒顺众生”的部分,确有类似的阐述;是从“恒顺众生”的角度来阐述的。

   第四个歧义点:

  “我为遍净普贤行,文殊师利诸大愿,满彼事业尽无余,未来际劫恒无倦。………“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,我今回向诸善根,随彼一切常修学。

  这里两次出现了文殊与普贤的并列。大家都知道:毗卢遮那佛、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,被合称为“华严三圣”。那么关于这一段,应该怎么理解呢?各种释义都有不同的说法。

 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:这里表达了“普贤、文殊不二”的义理。文殊菩萨表“智”,普贤菩萨表“行”,这里则表达了“智行不二”的究竟义趣。

  (全文结束)

  2024年7月16日,于海南· 三亚。

94aa90882ea588fcb2ab329ed861bd6.png


阅读5657
分享
写评论...